|
||||||||
|
|
艺 |
|
部分参展艺术家展作品介绍 Works by Selected Artists |
|
概 |
|
.
. . |
|
王春杰
当下社会生活和感受是我关注的主题,尤其上海这样繁华喧嚣高度发达商业化的大都市。这里的高楼大厦,速度与变迁。人们的生活承载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来自世界和全国的移民汇集在这里,文化和地域的差异,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各不相同。心理隔阂与空间距离的拉大,显现出一种茫然失措的冷漠和孤独。一种无能为力的感伤,一种失落的冷漠和忧郁,在繁华喧闹的背后的迷失。这种对群体意义上的反省与本人对都市人生存环境的思考是自己关注和揭示的主题。我运用中国画的的材料和西方造型语言进行形势与内容的探索。用更大的范围对绘画进行思考,模糊了中国画和西画的界限,注重画面的精神性和当代性的传达。画面的概括与张力,暗色调的处理,传达出一种压抑,孤独,悲悯的情调。 简历: 1957 年出生与黑龙江。 1984 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 1999 年移居上海,职业艺术家。 展览: 2009 年 格六 当代艺术展 莫干山路 50 号 截点画廊 上海 2010 年 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宋庄 北京现代画廊 北京 2011 年 九月 当代艺术邀请展 莫干山路 50 号 Smart Gallery. 上海 2012 年 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 上海展览中心 延安路 1000 号 上海
|
|
自“ 85 ”以来,中国画如何走向当代?始终是中国画当代性的核心问题,为此,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迄今,云集了中国画领域众多的艺术家,并构成了中国画现代性的强烈意志。依据“ 85 ”后的中国画的现代性来看,其着眼点,主要是水墨的现代性,为此,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艺术家有刘国松、谷文达,其艺术主要是寻找笔和墨之外更多的可能性,或者干脆放弃笔和墨的主体性控制。例如,裘德树的“裂变”,就是没有直接笔墨的中国画形态,这无疑也是“心师造化”的某种现示。 与前者不同的是,借助中国的笔墨纸,直现艺术家当代气宇之表现,把中国的笔墨纸作为一种“借靠”,另寻某种水墨的现代性,是当下另一种水墨有意义的实践。例如,上海艺术家王春杰。在他看来,中国的笔墨纸更是简练、概括,并且直奔观念,而这恰恰适合他的艺术理念呈现。他认为中国画水与墨的复合型,那种沉稳、黑色、笔的无限变化,正是印证了当代社会那种普遍的忧虑和孤独,而这种状态,也正是来自中国画笔墨纸固有的语言形态。所以,王春杰的《窥视》系列作品,其氛围的灰黑情景,在中国画笔墨纸上找到了应有的表现。《窥视》系列作品呈现的是男女对性的叙说,但并不是简单的唯“性”论,而是探讨当代社会由于世俗的力量,导致性这一最基本的生理现象背后,更多的是社会现象、生存状态甚至权力与物质的密切关系所为,并具有复杂的社会疾习和人性困惑。无疑,这个系列的作品俨然在揭示现代人对自身生活形态的内在窥视,其结论 ------ 窥视后必然的孤独,或孤独中必然的窥视。显然,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情感的安逸正在消失,人的隔膜却在加重,这是当代社会的归属?还是现代人性的变异?他的另一系列作品《孤独》,主要是单个人像,手法更加的简练,背景几乎是黑墨,其着力点,更加的对自我内心的窥视。无疑,传统水墨画,为中国画展示了古典的“儒”“道”学说,但在当下,同样可以印证现代社会的“入世”与“出世”,或者叫作孤独与窥视,水墨画,这一材料的延续性,无疑在“心师”上有着必要的现代“造化”。值得说明的是,王春杰为了捕获当代社会的人性疾习,所以他干脆选用表面毛糙、泛黄的毛边纸,因为这种特定材料的运用与他要表现的观念,具有更多的内在联系,他原出油画,但突然转向对中国笔墨纸的表现,这是他“心师造化”,由材料到观念,或者由观念到材料,相互间“造化”的一种感悟,其核心,主要是观念与表述的“综合性统一”。即,切入当代社会与人的生存状态,无论采用怎样的语言手段,都是“心师造化”的结果。(浦捷)
|
|
Joy Of Innovation 2012,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Art Exhibition
|
|
||||||||
本网站里所有网页设计的版权属纽约"中华文化艺术网" eChinaArt.com, Inc. 所有,文章、艺术作品照片版权属艺术家或作者本人所有。任何未经版权所有人许可的转载, 出版或借用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eChinaArt.com,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