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总是贯穿于传统规范和新技术之间不懈交涉的过程, “艺术家的手:实践中的技术” 将探讨艺术家的手如何使用现代技术和媒材去创造作品,他们的努力在艺术史分析中所能得到的地位与作用。当今数字化生产和再生产的时代,艺术家的手在艺术原创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艺术家将怎样在传统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尽管艺术创作和艺术史分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实践中,创作方式和学术解释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异,这就不断需要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们对一些核心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国际对话。
“艺术家的手:实践中的技术” 是一个为期三天的国际性会议,组委会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来参与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此次活动目的在于深入探索和切磋艺术史学家们在技术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体会,艺术家们在墨水、设计、版画、纸张研制等表现手法和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实践心得。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罗德岛设计学院三个机构紧密合作,为观众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参与艺术理论研讨和观赏技法演示的机会。来自世界著名艺术院校的教授和研究生们将在绘画方式、材料和技术问题上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探索,广泛讨论传统技法和当代科技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的手:实践中的技术 ” 是一次具有特殊国际意义的交流活动,艺术家工作坊使观众亲身体验东方艺术的多样性技法,并体会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艺术家的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研讨会旨在激励学者和艺术家们积极思考如何在当代环境里运用传统技能和新科技手段去塑造国际艺术话语。为此,哈佛艺术博物馆将举办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名师演示和公共艺术课程,让哈佛学生、学者与国际专家现场互动交流。第三天的活动将在罗德岛设计学院进行,内容是参观艺术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和举办工作坊。艺术家们将在版画、纸张制作等领域进行技法表演和学术交流。
本次哈佛大学 / 罗德岛设计学院国际研讨会和工作坊成功举办之后,在2017年春季,中国美术学院将主办此活动的姊妹篇,参与本次活动的国际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们将再次相聚于中国杭州继续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这个系列活动将进一步促进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之间的国际对话,向世界提供一个可持续性地理解和促进艺术实践在非西方艺术领域发展的论坛,增强全球影响力。 “ 艺术家的手:实践中的技术 ” 是一个真正跨学科、国际化的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它带给人们对新技术和传统实践交汇时所产生的新能量的关注,认识到它们在艺术解释中的相互关联以及在国际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次活动聚集了许多年轻艺术家、艺术史学家和业内专家,我们希望它能够为新一代学者和专业艺术家们创造一个长久的国际性对话和交流平台。
美国地区研讨会学术主持人、策划人及学术讲演、艺术技法表演者名单
总学术主持人 哈佛大学艺术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专席教授汪悦进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教授 罗德岛设计学院版画系教授 Henry Ferreira
策划人 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候选人 Fletcher Coleman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国际部主任喻干博士 罗德岛设计学院版画系艺术家 Laura Post (MFA) 中国美术学院赴美代表团名单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王赞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 协创中心副主任王霖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 视觉中国研究院国际部主任喻干博士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博士研究生杨怀武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明坤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书彬 学术讲演 、 艺术表演及技法工作坊参与者名单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策划人Francesca Bewer 罗德岛设计学院资深艺术评论家 Daniel Heyman 芝加哥大学博士候选人Thomas Kelly 哈佛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哈佛拉德克利夫研究生院艺术部主任 Yukio Lippit 圣地亚哥大学画廊版画策展人Erin Sullivan Maynes 布朗大学艺术史系助理教授 Jeffrey Moser 罗德岛设计学院版画系教授 Andrew Raftery 迪金森学院艺术与艺术史系助理教授 Ren Wei 罗德岛设计学院博物馆版画 、素描、摄影 策划研究员 Britany Salsbury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亚洲艺术部副策划人 Rachel Saunders 美国社会研究理事会博士后研究员 Rachel Silberstein 中国书画艺术家 Wang Mansheng 科尔比学院 艺术系教授 Ankeney Weitz 坦伯尔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副教授 Ashley West 华盛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Tobias Zürn 会议程序及活动安排 “ 艺术家的手:实践中的技术 ” 由世界著名艺术机构的教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 他们将在 国际学术研讨会及艺术家工作坊中针对 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绘画技法,艺术家在历史和当代艺术实践中怎样运用新技术等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并作技法演示与交流。 第 1 天(2016 年11 月12 日) :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地点: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前院 出席会议全体代表签到,领取会议材料。 地点: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Deknatel 厅 主持人及嘉宾简短发言,顺序为: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领导 ( 姓名待定,五分钟 )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教授 ( 五分钟 ) 哈佛大学艺术史系 汪悦进教授 ( 五分钟 ) 另外三位策划人每人说一句 第一组研讨会: “ 艺术家的手” —— 探索艺术家的手工技能在艺术实践中的作用 本组有三位发言者,每人 20 分钟讲演,集体讨论20 分钟。 会议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教授 发言者: 哈佛大学艺术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专席教授汪悦进 罗德岛设计学院版画系教授 Andrew Raftery 罗德岛设计学院版画系教授 Henry Ferreira 午餐
- 1:00 – 2:00 PM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实践专场
大师 演示: “ 现 代水墨 ” 地点: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演示者:著名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王赞教授 王赞教授 用大泼墨的表现手法,以书入画去创造韵律和视觉美感。他以简单的水、墨和宣纸去艺术性地再现自然与心象 的 奇观,画面中的虚实、对比、 节奏等墨色的变化 魅力和滂沱气势 通过 中国画中的点、线、面和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传递出来。这种形式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同源的艺术境界,也开拓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式,塑造了新颖独特的时空境界和东方水墨语境。 中场休息 艺术名家实践公众课及师生互动,技法与材料实验 这个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及其它院校的艺术家们共同主持,内容包括中国书法 、水墨画,版画,剪纸及 中国字画托裱介绍等。哈佛大学的学生及研讨会观众将有机会与老师们共同练习和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参与者是: 喻干 ( Yu Gan) 、杨怀武 ( Yang Huaiwu) 、陈明坤 ( Chen Mingkun) ( 毎人15 分钟,向观众示范不同的水墨画技法) 博士研究生陈明坤 ( 传统中国画技法演示) 技法演示主题: “ 以技入道” 陈明坤是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他的大学本科 、硕士研究生都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就读,这使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艺术功底,他目前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 陈明坤将 根据中国地域 、流派的不同,对传统山水画的技法进行分析,并演示作画程序。观众能够从他的示范中了解宋以来传统山水画程式和技法的变化,了解传统技法所追求的核心价值: “ 道” 的视觉表象 。 博士研究生杨怀武 ( 现代中国水墨画技法演示) 技法演示主题: “记忆风景”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语言,其图像的呈现承载了艺术的流变、艺术家的精神指向、情感的记忆与再现等诸多功能,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信息传承了中国绘画的东方精神;“记忆风景”作品是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内化后所生成的直观意象,通过对传统绘画的抽离与生发来演示笔墨精神的呈现,运用毛笔自我心性的书写与控制,强调笔墨精神的当下意义,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关照和人生的体验。 喻干博士 ( 当代中西混合颜料及技法演示) 技法演示主题: “ 以中入西” 从百前的新文化运动,甚至更早的 “ 海上画派 ” 开始到现在,中国画就与西方绘画发生了多种层面的交流和融合。这种东西互动的现象在西方艺术中也发生了百余年。但是,在表现技法与审美立意方面,东西方艺术家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是不同的。具有中国和美国双重学术背景的艺术家喻干将从东方传统出发,使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和工具来演示作品的创作过程。在技法层面,喻干将以东方水墨主观意象的形式,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和表现手段进行探索,来展现一种中西审美与技法相交融后而产生的艺术形态。 中场休息 参观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观赏 与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与研讨主题相关的藏品 在剑桥共进晚餐 第 2 天(2016 年11 月13 日) :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地点: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Deknatel 厅 所有主题发言者每人 20 分钟讲演,10 分钟会议主席回应,30 分钟集体讨论。 第二组研讨会: “ 水墨探索” 会议主席: 哈佛大学艺术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专席教授汪悦进 发言者: 科尔比学院 艺术系教授 Ankeney Weitz 中国书画艺术家 Wang Mansheng 中国美术学院 王霖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书彬 中国美术学院参加者: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 协创中心副主 任王霖副教授 发言题母 : 传统风格和“与古为新” ——论以继承和改良为目标的风格观念在中国绘画史中的价值 以风格史为主轴的中国绘画史,实际上并不只是一部巨匠大师的作品史,许多长期被笼罩于大师风格之下的重要画家才是支撑绘画史的核心力量。在一些习惯用历史朝代和地域空间这样粗放的系统来分割历史的画家或学者看来,艺术的创造性似乎总是而且仅仅和那些杰出的大师相关,他们无疑忽略了传统风格之所以能够沉淀并影响深远,既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的贡献,更有赖于这些风格的继承、改良者集体的工作,以至于有时候正是后者的不断完善与推进,才使这些风格通过足够数量的作品去经受历史的残酷洗刷而有幸存续下来,让后人一窥风神。本次发言意在讨论对传统风格的重新理解以及“与古为新”观念的意义和边界。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书彬 发言题目 : 媒介、技术与信仰——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的实验性偏向 本发言试图通过长时段、大画面地观察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经”与“像”在几种不同媒介(石、泥、纸等)间的视觉呈现方式,借助传播学家哈罗德·伊尼斯( Harold A. Innis ,1894 —1952 )“传播的偏向”理论,探讨佛教传播如何作用于制作者的实践活动、媒介间的转化如何为佛教传播带来新的可能性,以期呈现“像教”这一视觉命题的深刻内涵。另外,也试图探究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变取舍如何与信仰/ 文化的转换相互引发,其互动过程也见证了早期佛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午餐 第三组研讨会: “ 实践中的设计” 会议主席: 布朗大学艺术史系助理教授Jeffrey Moser 发言者: 圣地亚哥大学画廊版画策展人Erin Sullivan Maynes 迪金森学院艺术与艺术史系助理教授 Ren Wei 美国社会研究理事会博士后研究员 Rachel Silberstein 华盛顿大学 博士后研究员 Tobias Zürn 中场休息 第四组研讨会: “ 印与 纸的技术——模型和复制 ” 会议主席: 哈佛大学艺术史系 Yukio Lippit 教授 发言者: 坦伯尔大学艺术史副教授 Ashley West 布朗大学艺术史系助理教授 Jeffrey Moser 芝加哥大学博士候选人Thomas Kelly 独立艺术家 Laura Post (MFA) 在剑桥共进晚餐 第 3 天:(2016 年11 月14 日) : 罗德岛设计学院工作坊及博物馆参观 从波士顿酒店坐旅行大巴士去 罗德岛设计学院 10:00 – 12:30 PM 雕版 工作坊 / DWRI 凸版工作坊 雕版 工作坊 及 DWRI 凸版工作坊活动将在上午和下午分两组轮换进行 雕版 工作坊:由版画 名家, 罗德岛设计学院版画系教授 Andrew Raftery 主持 实践公众课 DWRI 凸版工作坊:由著名版画艺术家 Dan Wood 主持 DWRI 的主机印制收藏介绍。 午餐 1:30 – 4:00 PM 雕版 工作坊 / DWRI 凸版工作坊 雕版 工作坊 及 DWRI 凸版工作坊活动将在上午和下午分两组轮换进行 雕版 工作坊:由版画 名家, 罗德岛设计学院版画系教授 Andrew Raftery 主持 实践公众课 DWRI 凸版工作坊:由著名版画艺术家 Dan Wood 主持 DWRI 的主机印制收藏介绍。 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博物馆版画研习室专题 会议闭幕式 返回哈佛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