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仁秋的长篇小說處女作《請客》我已讀了兩遍,覺得值得向大家推薦。
作為紐約州立大學珀切斯學院歷史教授,于仁秋有一枝嚴謹而周密的筆。我瀏覽過他的博士畢業論著《救國自救: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簡史》(英漢兩種版本),深感他具有一個留學者的縝密學風;深探窮索,排難釋疑,鈎稽索引,功底扎實。
他也愛文學,寫過一些短篇小說,現在又更上一層樓,把他的文學之筆伸向更開闊的天地。利用一年時間的學術假,暫且忘掉那些中規中矩的歷史講義,不碰那些塵封多年的故紙堆,不搞那些繁瑣的註釋索引,而集中回憶旅美期間遇見的各式各樣的人,回顧發生在中國同胞和美國同事中間的這件那件事,抓取典型,濾出情節,並發揮想像,大膽虛構,終於寫出一部從方方面面描繪現實生活眾生相的小說。
書內有很多性格各異、色彩鮮明的人物,我們似曾相識,又似陌生,似可對號入座,又似虛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確是名為「小說」的文學體裁。
我們可以見到周強、趙玉敏這對學者夫婦。他們熱情好客,也頗通烹調之道,常常宴飲賓朋,也常接受他人宴請,在與中美朋友和同事的接觸中,觀察他們,了解他們,默默欣賞他們中間有些人的真誠品格,也悄悄揶揄他們中間有些人的虛弱本質。在其任教的學校內,當遇到那種急功近利的官僚、浮誇虛假的課程設置時,他們在請客和被請之餘的有力抵制則顯示了嚴肅學者的正直品行。在周強身上,我似乎看見了作者的影子,使我想起他在朋友聚會時或微笑著傾聽他人說話,或自己言簡意賅地發表意見的神情。
我們可以見到另一個學者吳國忠。他的美國之旅既有知遇之恩,也有意外「艷遇」,但總的來說,頗有坎坷曲折,小說以其家庭悲劇結尾。與另一名淺薄虛偽、追名逐利的「學者」相比,吳國忠顯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誠實、剛正品質。
我們遇見的古琴藝術家施韻芬另有一番風韻。她有天生的古典氣質,能在古琴上彈出典雅、悠遠的韻味,因而與現實不大投緣,平生多有不得意之處,但可貴的是她「失意而不忘形」,加上一手做菜手藝,因而深受學生們的尊敬。
書中不少人物則有點古怪、乖謬,難逃作者的調侃和譏誚。
他們中有往返美中之間、感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卻永遠輪不到他發財致富的失落者。
有嫁給洋人、說話洋化、把「王女士」說成「玩女士」,卻又對男性同胞眽眽含情的少婦。
有辛辛苦苦賺了一大筆錢買下大房子、自以為實現了「美國夢」、邀請眾親友參觀新居的賣保險者。
有半路出家、自稱「江湖騙子」專蒙老外、高大肥胖、腦袋剃禿、滿面紅光的「氣功大師」。
有只會考試、背誦唐詩、不諳世事人情、成立「中美文化交流公司」自己當老闆兼僱員的光杆司令。
有因洋丈夫讚美其英語中的「口音」而保持「口音」、結果因「口音」吃了很多虧的女學者。
有對別人的醫學研究成果備感興趣、希望從中製造出偉哥類藥品而名利雙收的想入非非者。
還有白人大學教務長坎尼思,他的所作所為啟發筆者寫了一篇題為「說『小人』」的短稿。稿中寫道,這種人雖在民主的美國,卻絕無民主意識,愛耍權術,以權壓人,所以儘管他們也請客吃飯,見了客人也滿面笑容,但上這種人家裡吃飯的人都意識到這是吃小人的飯,看笑面虎的笑,決不是一件喜事,而是一種憂患。
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果沒有恰當的謀篇布局,就會使小說鬆散凌亂。聰明的作者想到了一條貫串線:請客。作者的構思早在《大長今》公映之前,而用一次又一次的請客把眾多人物串聯在一起,就像這部韓劇用御膳房的烹調藝術貫穿全劇一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對中外烹飪似有一番研究,至少在食用各種佳餚時,他是個有心人,把菜的特色和做法都記在了心裡。小說中提到的鵝肝、鹿肉、西芹百合、智利桂花魚、辣子雞丁、海米燜嫩豆腐、紅燒海參等等,都能產生令人垂涎欲滴的效果。
在文筆方面,我最讚賞作者帶有諷刺的幽默。通讀全書,我一方面感受到中國古典小說式的流暢敘述,另一方面又領會到馬克.吐溫和詹姆士.瑟伯式的詼諧。許多口語、流行語、順口溜、古詩詞、「漢英格列士」、政治笑話,甚至加上粗話、穢語,使整部小說的語言豐富多彩,情趣盎然。人物的獨白大多很生動,如果拍成電視劇,倒是精彩的台詞,不妨稍加引述,以饗讀者。
那個吳國忠說:「咱們在中國、美國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到了現在總算是皮皮實實的,經得起摔打。你看唐人街的新移民,全是些經得起摔打的人。」
那個「氣功大師」說:「我從小就是個尖屁股,坐不住,看半頁書就眼睏。我兒子這點特像我,不喜歡讀書考試,所以我們不用去做親子鑒定,我兒子肯定是我的種。」
那個女學者說:「我那死鬼丈夫一再對我說,我就是有這麼點口音才迷人,才可愛,叫我要保留我的口音。來了朋友,他還會問人家,我的口音是不是很迷人。我丈夫在世時,大家都恭維我的口音迷人,等他死了,我才曉得有口音的麻煩。」
這都是些來自生活的生動語言。整部小說也來自近二十多年來紐約地區華裔移民的現實生活,清新、活潑、風趣、犀利,富於回味,值得一讀。
(按:《請客》已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夏志清教授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