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的隐喻

——吉建解作品解读

江梅

“香火”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世俗的意义恐怕大于宗教的意义。它不仅是此世向彼世传递信息的媒介,还是家族血脉延续的象征。在传统的生活里,“香火”具有神奇的疗效,它的灰烬被当作灵丹妙药救助那些病魔缠身的痛苦之人。事实上,千百年来它的身上被中国人赋予了太多的含义。

那么,如何来理解构成吉建解作品的那些物质:香灰、未燃尽的香与烛、冥币、零散的祭品……?它们显然不是普通之物,作为中国人,我们熟悉它们及其相关的仪式,但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这已经不是每个人日常经验的必然部分了,它们似乎更被认为是一种代表着过去的历史与生活的古老习俗,延续至今也早已失去原有的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然而,在海外的华人世界里,这种习俗却被强劲的继承下来,逢传统中国年、节或特殊日子,进庙烧香拜神,成为华人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宗教活动,对于漂泊海外的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种认祖归宗、寻求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的特殊方式。通过这些特别的仪式,人们将穿越时空的祝福与希冀,企及对象的前世、今生和来生。

因而,某种意义上,这些物质其实也是非物质,它们是人的精神活动留下的某种特殊的痕迹,其中蕴涵着各种超越现实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在寺庙等特殊祭祀场所外看到这些物质时,我们内心会感觉凛然的原由。因为我们通过这些物质联想到了生活的这个世界之外的世界,通过这些物质触碰到了沉睡于意识深处的神秘性和内心深处的神圣性。

解读吉建解这些“香火”味十足的作品,离不开这样的文化生活背景。

吉建解出生和成长于中国上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赴美留学时,已是而立之年。 19 年,他自夏威夷州立大学美术系硕士毕业,至今一直定居于夏威夷檀香山,从事当代艺术创作。

他是一个艺术观念开放而传统文化情结浓郁的艺术家。观念的开放体现在他对于创作材料和方式选取的灵活性上,对传统文化的情结则体现在他多年来始终将关注的目光投射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尤其是中华民间文化。他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对之进行审视,选择独特的角度切入它们,从中提取最具有精神浓度的文化形象和符号,并将之巧妙地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以表达他作为一个生活于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问和思考。

回顾吉建解 2000 年以前的作品里,我们既可以看见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也可以感知创作者深藏内心的某种强烈的文化怀乡情绪。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吉建解在那个阶段的创作大致是在两个层面进行实践:一是偏重于视觉层面的,他尝试将属性非常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如金属网、电线、自行车零件、电脑碎片等标志现代科技文明的现成品与人物木雕残件、老式铜锁等传统旧物相结合,由此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和文化上的矛盾关系;一是偏重于文化审美心理层面的,作品中冲突性的因素减少,他采用现成品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画面显得简洁、和谐,斑驳而色调统一的底色上绘有不完整的线描民间宗教图像,有人、手势、生肖属相等,画面中央则通常镶有一块分量厚实的现成物品,其上或为古装人物或为自画像局部等,这些作品绘画性较强,怀旧与抒情的意味较浓,事实上这种怀旧和怀乡的情感在后来成为吉建解作品的主要基调,这个类型的作品也可以说是 2000 年以后吉建解创作的系列作品《某地/ 庙+工作室》的前奏。

近几年里,吉建解一直专注于同一主题的创作——“香火”。长期生活海外的经历,让他广泛而深入地接触了海外的华人生活,也接触到联结华人情感与精神信仰的重要纽带——庙宇,他以一个旁观者和同胞的双重身份流连于所到过的不同城市的华人庙宇,他充满情感地观察庙宇中的进拜烧香活动,将香客们未烧尽的香烛、冥币和祭品捡拾回家。有时,他将这些香烛、冥币重新点燃,再次为那些故去的人们祈祷祝愿,甚至,可能的话,他还会将烧尽的香灰重新包裹送还给家属,而那些家属亦会对他的善意表示真诚的感谢;有时,他则将这些寺庙中捡拾回来的物品和树脂、塑胶板、布等合成在一起,于是就有了《某地 / 庙+工作室》系列综合材料和装置作品。这里的“某地”可以分别替换成这样一些城市的名字——檀香山、温哥华、洛杉矶、上海、纽约、芝加哥等等,它们只是为后面的那个“庙”字做定语,明确一下方位,以示这些物品是从何处而来罢了。那些香灰、冥币以及未燃尽的香烛,横七竖八、随意地为树脂凝固,就仿佛被时光尘封或冻结;也有的作品里只有香,在名为《檀香山/ 庙+工作室》的作品里,它们在三个口子朝上的大木箱里被排列得非常整齐,香头朝上,密密麻麻的,只有中央一块是烧过的一圈烟灰痕迹,其它则都是簇新未燃烧过的,这么多的未点过的香,应该不会是捡回来的。总的来说,这是吉建解的一件视觉性很强的作品,它抽象、概括、简练,作品的社会性意义减少了,美学的意义则增强了。

事实上,我个人倒以为他前面的那些烧尽香烛、送回香灰的行为更让人觉得意韵深长、回味无穷,更具有艺术性和独特性。相形之下,由“香火”制成的作品倒好象变成为那些别具一格的行动的物证了。

回想初次看到吉建解的这些利用“香火”余烬和残留物制成的作品的感觉,当时是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甚至觉得颇为诡异。而当了解他创作这些作品前的那些观察和行动的过程,则又会感到释然。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癖好意义上的某种特别的善举,它更是一个精神怀乡者对于故土文化“香火”的咀嚼、玩味和无限畅想。

2006 年5 月7 日

 
 
 
 
 
 

本网站里所有网页设计的版权属纽约"中华文化艺术网" eChinaArt.com, Inc. 所有,文章、艺术作品照片版权属艺术家或作者本人所有。任何未经版权所有人许可的转载, 出版或借用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eChinaArt.com,Inc©